登录/注册 搜索

芙蓉桥白族乡:让“美丽乡愁”在乡村振兴中留得下、守得住

发布时间:Nov 23, 2021 | 作者:张家界市文化馆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1月22日讯(通讯员 向锦)“白族文化之乡”“芙蓉龙之乡”“全国大鲵生态保护基地”是芙蓉桥白族乡的地理标签,这座拥有1.85万人口的白族聚居乡镇,不以资源优势设限,以真抓实干为标准,立足民俗风情优势资源,以美丽乡愁为主线,让这座肯想、肯干的白族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更添动力。

“五个到户”、浓情屋场,基层治理倾注温情乡愁。

芙蓉桥白族乡靶向聚焦屋场这一农村聚居基本单元,以乡风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坚持党建引领,巧借外力,激活内力,探索了一条共建共治共享有效衔接的乡风治理路径。

乡党委充分发挥党员引领带动作用,以“五个到户”为核心,推动党员向基层群众辐射散发同心圆力量。设置党员先锋岗,划定党员责任区,组织党员志愿者328人结对全乡6335户农户,推进五必访、五必问,并重点围绕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文化文明创建等群众关心的急、难、堵事贡献党员核心力量。自“五个到户”开展以来,芙蓉桥白族乡为群众办理实事100余个,化解基层矛盾15个。党员和百姓的心在一次次拉家常中贴的更近,与百姓的情在一次次探访中升温。

农村基层治理,村民是关键。芙蓉桥白族乡瞄准屋场这一重要的交集交流交往社会功能平台,与村民息息相关的大事小事都在这里议定,新理念、新政策、农业技术、生活常识……凡是群众关心的事,事事在这里开讲。开讲的既有村干部,也有驻村第一书记;既有专业宣讲团和乡贤、也有普通村民。各位土专家洋博士用方言、土话的形式和群众沟通交流,台上与台下你来我往,有效互动,各项政策、创新理论以接地气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村民参与了村里的事,了解了村干部干的事,更加支持要做的事。充满了“人情味”的芙蓉桥白族乡让乡里乡亲更加有了“家是大家的家”的认同感。

金花的仗鼓、阿鹏的吟唱,文化振兴孕育多彩乡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芙蓉桥白族乡文化传承与保护专班立足“转化文化优势为振兴优势”,将工作重心建立于文化振兴“四部曲”,推进文化润心、文化静心、文化凝心。

第一部,壮大文艺队伍。大力挖掘和培养文化手艺能人和传人。据统计,芙蓉桥白族乡现有业余群众文艺队伍19支,注册民间艺术团1支,国家级非遗项目白族仗鼓舞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县级非遗项目传承人3人。此外,芙蓉桥白族乡联合学校开展文化蹲苗行动,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将民族文化厚植于“幼苗”心中,培育小小文化传承人。

第二部,文艺活动花开遍地。长年持续开展的“三月街”活动、芙蓉桥村“学唱桑植民歌”活动、福建坡村上十庙会,合群村农耕文化节、银屋村群众性文艺演艺..辖区文艺活动繁荣开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今年4月,芙蓉桥白族乡夹河坪村被纳入湖南省演艺集团文艺采风基地。

第三部,打造系列精品。芙蓉桥白族乡多次编选仗鼓舞蹈参加吉首国际鼓文化节、“欢乐潇湘”、湖南省第十一届茶博会等省市县级文艺演出表演,并斩获重要奖项。2021年在桑植县九运会广场舞竞赛中,芙蓉桥白族乡选送仗鼓舞“白族儿女颂党恩”荣获全县总比分第一的佳绩。下一步,芙蓉桥白族乡将以乡村振兴为纽带,以仗鼓舞为载体,打造1-2个含金量较高的文艺节目,为张家界西线旅游输出文化精品。

第四部,建设“书香芙蓉”。农家书屋,是百姓重要的文化阵地,芙蓉桥白族乡立足“书香芙蓉”建设,推进各村规范升级学习阵地,现芙蓉桥村白族书屋建设卓有成效——是集白族文化讲学、青年头脑风暴、留守儿童服务、留守妇女学习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图书室。小小书屋,白族文韵浓厚,书籍馥郁清香,笔墨丹青飘香,“书香芙蓉”浸润百姓心田。

望得见的山、看的见的水,产业振兴牵绊绿色乡愁。

芙蓉热土,无山不美,无水不秀。乡间行走,悠悠白云、绿绿山峦、弯弯溪涧、层层梯田,确有“山水相依,静谧柔美”的恬淡。为了保护一方之美,芙蓉桥白族乡党委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核心发展理念,在逐绿前行中贯彻可持续发展,并将这一理念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

坚持不破坏优美生态环境的前提,芙蓉桥白族乡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明确了“山下种果子、山间育苗子、山上养牛羊”的产业发展思路,目标做大做强“一果三叶”,念好“山地经”,打好“生态牌”。目前,全乡黄桃、茶叶、粽叶、烟叶等为主的农业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培植壮大,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得到扶持,涌现了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全产业链增值效应的目标逐渐落实,全乡拥有粽叶8000余亩、黄桃1500余亩、茶叶1500余亩、优质稻4000余亩,存栏牛300余头、羊1200余只、生猪4400余头。通过与湖南湘丰、张家界洪杨豆制品、桑植金桥粽叶等市场主体的订单签订,种养行业呈现勃勃生机。“从石头缝里找金子”的愿景正在变现。

芙蓉桥白族乡以心比心、以文导行、以行促进,在乡村建设中导之有向、导之有效、导之有力,让萦绕在芙蓉儿女心中的美丽乡愁在振兴中渐渐演化成了美丽乡村的具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