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要求,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遵循这一指示精神,我市应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擦亮张家界文旅金字招牌,通过打造七十二奇楼等旅游名牌,让更多的游客感受丰富多彩的张家界本土风情,让景区因文旅新特色吸引更多的客流,从而实现双赢。
旅行,是一种遇见,一种邂逅,更是一种体验!是游客与山水风景的相遇,与精彩故事的邂逅,更是对人文风情大观的鉴赏!张家界自然仙境、风景奇异,早已是风靡世界的旅行胜地,但高级的山水更需要匹配高级的文化!现以赋能七十二奇楼为例,谈一谈如何激活大山深处的文脉、服务张家界高质量发展。一隅己见,权当抛砖引玉。优势:位于张家界核心景区黄金通道——武陵山大道入口,距高铁站、飞机场、火车站均8分钟车程,地理位置优越。109.9米吉尼斯世界最高吊脚楼集群和奇楼灯光演艺秀创意巧夺天工、匠心独具,景点多元业态,涵盖特色小吃街、酒吧街、作坊街、博物馆群、客栈集群、国际酒店等,充满了浓郁的土家民俗人文气息,是“白+黑”全天候休闲生活小镇倡导者,为游客提供白天体验张家界独特“慢”生活、晚上感受精彩“夜”生活的旅行体验。通过首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宣传后,其知名度飙升,已成为各地游客首选的旅游打卡地,市场前景非常乐观。劣势:一是宣传重心不强,记忆点不多,没有一种区别于其它景区的独特性和观赏点;二是活动支撑力度不够,缺少足够吸引眼球的特色活动;三是功能区划分不明,没有完整的针对目标人群的消费和娱乐区域;四是舞台不适用现代高端节目展示展演,观众看戏受到影响。张家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自然风光迤逦是已获公认的,但作为古庸国故都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没得到充分的开发,其实,张家界土家人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从散居到群居,从古老的习俗到田野遗存,俗话说:国有国史,方有方志,族有族谱。张家界有大量丰富、珍贵的历史记忆亟待人们去挖掘、开采。在这一形势招呼下,土司城、大庸府城、溪布街、大庸古城、古庸城等一批文旅产品相继推出,它们有的以“故事”叙说历史,有的以“传说”演绎传奇,在游客中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但也有一些景点由于定位不准,一味迎合市场,预期的目标不够理想,在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上,国内不少景点给张家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如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将民族节庆变成了游客的狂欢节,这种高参与度的浸入式旅游广受好评;又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印象》包罗了云南的彝族、佤族、藏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白族等多民族生活原型,展现了云南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个舞剧像一座活动的民间歌舞艺术博物馆,反映的是民族活动的盛世场景。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张家界开发文旅产品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七十二奇楼作为新开发景点,在文旅融合发展上具有后发优势,其未来的营造重点,要突出在文旅与商业的融合上,突出在景区旅游与本地民族民俗文化融合的探索上。现今张家界,就缺乏一个游客参与度高,又具有本土商业和生活气息的文化商圈,可将七十二奇楼打造成一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真实展示本土生活、充满烟火气息、各阶段目标人群都能找到喜好点的“文化圈”“体验圈”“商圈”。

张家界是一个土、苗、白、侗、瑶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包括原生态、次生态的巫傩神歌、打溜子、摆手舞、茅古斯等等,这里的多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大山与大水文化相互激荡,红色与生态文化相互融合。有走向世界的桑植民歌、芬芳千古的张家界阳戏、饮誉全国的元宵灯会、恬静纯朴的村落文化、风起云涌的红色文化、独具特色的多民族民俗文化等,历史记忆丰富而珍贵。近年来,张家界的文旅融合一度走在业界前列,但作为一个以自然景观起步的单元性旅游经济区,张家界文旅融合度不是很高,也是事实。人文旅游资源精髓或核心的挖掘提炼和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能够有效利用好张家界文化资源,以文化赋能旅游,这样的旅游产品将更具有生命力。从旅游的角度进行梳理归纳,认为张家界七十二奇楼应该能成为张家界旅游的主体文化内涵,甚至是产品的构成主体。现今消费市场的营销策略,主要有细分市场以及独特的销售主张(USP)这两个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对消费群体认真细分后,可将七十二奇楼的品牌定位为:策划定位:中老年人群有稳定的消费能力,对民族民俗文化具有浓厚兴趣,可将七十二奇楼龙凤广场打造为中老年人休闲娱乐打卡地,春、夏、秋三季每天由文化馆安排舞蹈老师领跳各种民族广场舞,冬季可在广场组织篝火晚会,大家围在篝火旁尽情放歌跳舞,跳累了有客栈群歇息,跳饿了有小吃街提供美食,吃在这里、玩在这里、乐在这里、住在这里,这一人群将成为景区的消费主体。策划定位:年轻人消费意愿强,对时下流行文化兴趣浓厚,可打造一个休闲娱乐活动街区,街区内设立密室逃脱、dance battle(斗舞)、时空穿越“梦回古庸”等专区,为青年人提供文化交流、压力释放、开启智慧的打卡地。策划定位:亲子游是时下旅游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项产品,可设置一个亲情街区,准备瞎摸爬爬、躲猫儿、板响炮儿、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等项目,为宝妈宝爸和娃娃们提供一个飞越童真、童趣世界的奇妙旅途,点亮娃娃的梦想旅程。综合景点实际及本土特色文化资源,考虑以“文化赋能”为主题,将七十二奇楼打造成一座民族民俗文旅乐园。张家界有许多本土地方特色的民俗、习俗节会,不定期在七十二奇楼打出张家界传统与时尚元素相结合的节会文化“组合拳”。一是每年初一至正月十五举办以汇文、汇武、汇商、汇旅、汇灯为主要内容的全国五大知名节会之一元宵灯会;二是每年六月初六举办以晒民俗文化、神秘文化、民间文艺为主要内容的“六月六”民俗狂欢节;三是每年二月初二举办以开耕祭祀、民俗表演、十八匠民间技艺展示、百桌千人合拢宴为主要内容的“二月二”乡村文化旅游节;四是每年定期举办以唱山歌、民歌、小调、号子、盘歌、对歌等为主要内容的武陵山民歌节,成为武陵山区“民星”的打卡地;五是每年举办以说唱、摇滚、街舞、爵士舞、轮滑、cosplay(扮装游戏)、涂鸦等街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街区沙龙等。

一是以张家界传统美食三下锅、草帽面、凉面、油粑粑、叶叶儿粑粑、油脆儿、麦汤粿、甜酒冲蛋、宝塔岗月饼、发饼等舌尖上的特色非遗小吃为主要内容的美食街区,将其打造成为张家界“夜经济”的主动脉;二是进驻潮流美食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星巴克、品牌奶茶等受年轻人喜爱和追捧的品牌,打造成为年轻人的“街区”和“加油站”。

围绕全面实施我市“一楼一故事,一城一传说文旅融合战略”,将七十二奇楼打造成多民族开放的“大舞台”,没有围墙的“大剧院”,成为叙述千年土家人故事的聚集地。一楼一故事。土家吊脚楼是土家人标识性的建筑,多倚山傍水而建,且不受山势约束,以势而筑,以柱为骨,悬空欲飞,巧夺天工,被称为“悬崖上的鸟巢”。由导游讲述土家族木匠“掌墨师”修建吊脚楼的故事。土家吊脚楼又叫双向走马转角楼,俗成“双手推车”。也有钥匙头、一字型、四合井等形制。干栏式建筑出现较早,河姆渡文化中就有干栏式房屋。以“千年不烂”的杉树为主,兼以枞杂木,然后请来当地最有名的木匠“掌墨师”画墨,主持修建。土家吊脚楼以“扇”为墙,有简单的三柱二棋和单挑出檐,以及豪华的五柱六棋或八棋双挑。又以“梁、檩、枋相接,以伞把柱、斗拱形成转角走马(楼檐通道)”。吊脚楼的屋脊至檐口水面并不是在一个平面上,檐口和山尖是要抬升的,檐口抬升的高度有几种:(1)五分五水面,这是整个瓦脊在一个平面上,是标准的“勾股定律”的运用。(2)五分六檐水,即把檐口挑枋抬升一寸,形成翘檐。(3)五分七檐水,即将檐口挑枋抬升两寸高度,形成高翘,显其精巧优雅,同时,给雨水形成一个缓冲。这种方法只有“掌墨师”知道,叫作“算水”。其挑檐抬升并不是垫高,随意垫高,就会“膛水”,形成雨水倒灌。修建走马转角楼的“掌墨师”有一把特别的木尺,叫“五尺”,上面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刻度,长短大小不一,犹似天书,只有“掌墨师”心里清楚,看得明白。

一城一传说。基于七十二奇楼独有的建筑风格,可以将巴楚文化中的土司城风格与其融合。“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用来解决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相传古时候大湘西的少数民族中以土家族人居多,其首领便被称为土司王,而土司城自然便是当年土司王的宫殿。按照这个思路,由导游讲述土司时期的传奇故事。张家界又是古兵战故事集聚地,直到现在,大山里还隐约回荡着悲壮的拼杀声,峒寨林地到处可寻斑驳的历史印记,军地坪、百仗峡、锣鼓塔、天子山、止马台等地名叙说着千年兵战故事。七十二奇楼其风格独特的建筑风格,非常契合以上所述的土司文化、王府杆兵文化、兵战文化,用民间故事赋予其独有魅力,吸引人们愿意深入探索,从游乐中了解张家界,了解奇楼故事。七十二奇楼完全可以以土司城文化和土司王时代历史故事为主题,打造一个属于张家界的府、峒、寨、街一体的“老司城”。我市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81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21项、市级项目79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品种繁多,类型多样,区域资源互补性强,具有鲜明特色特点。一是不可替代性。歌有桑植民歌、盘歌、喜歌;舞有白族仗鼓舞、草狮子舞;戏有张家界阳戏、傩愿戏,灯有板板龙灯、高花灯、伞灯、花灯;武有大庸武术、地虎凳、自然门武术;习俗有泼水龙、白族游神;药有化脓灸等,这些都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二是丰富多样性。有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门类。这些项目可根据不同时间节点融入到七十二奇楼各个街区。三是群众参与性。这些文化遗产来自于大山,传承在民间,流行于民间,活跃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个显著特点决定了旅游从业人员和观光旅游者都能广泛的参与。四是静动结合性。开设集赏、玩、学、品于一体的静态与活态相结合的非遗馆,将国家级、省市级文化遗产项目在馆内完美呈现,供游客体验与观赏,也可将艺术类项目在街区交叉式的表演,静动结合,在七十二奇楼互相交融、和谐相处,文化遗产传承见物、见人、见生活。综合上述提出的本土非遗特性,可以试图向非遗寻“力”,依托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的非遗保护创新实践经验,根据需求组织不同类型的民俗、习俗、节会活动,深入打造“一步一非遗”“一铺一非遗”,打破非遗场景的最后一公里,给中外游客、学者、采风学生带来“以文乐人、以文惠人、以旅养心、以旅养身”的沉浸式体验,以文化力量从点、线、面、空间、时间推动经济消费场景升维。让好玩、好吃、好看、好神的秘张家界七十二奇楼成为世界一流的“影视拍摄基地”“演艺之都”“时尚之城”“激情之地”,中外游客在张家界不再“寂寞”。
(作者系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张家界市文化馆(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长(主任)、张家界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张家界市(国际)旅游营销智库成员、副研究馆员:覃大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