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美文欣赏丨麻洛围鼓,记忆中的那束光

发布时间:Mar 30, 2023 | 作者:张家界市文化馆


傍晚时分,同事在群里发了一个视频,点开一看,锣鼓声响,窜入眼帘的是一群老爷爷们,他们在麻洛村村部的塔子里,击打着锣鼓,轻松惬意的的节拍带着历史沧桑感。这是一群再熟悉不过的人儿,按辈分来说,我都应该喊做太爷爷、爷爷或者叔叔伯伯的,看着这群爷爷生前的搭档,就好似我的亲爷爷也在其中,一阵恍惚,将我带进了记忆中那耀眼的属于麻洛人的围鼓世界。

麻洛的围鼓,可以说是桑永边界上闪耀的一束光。因为爷爷的原因,我很小就接触了围鼓,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礼兵(礼兵是指帮乐队背鼓或大锣的小孩,围鼓乐队在行进中需要有人协助乐器才能完成表演)参与了围鼓,对于围鼓的认知有所增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可以说村子里的成年人基本都会打一打锣鼓,谁家办喜事的,随便就能凑齐一套围鼓班子。爷爷及其太爷爷他们的围鼓队,更是远近闻名,他们技艺精湛。那时的围鼓队,地位高,受人尊敬,是主人家的座上宾,主人家通常会给围鼓队好菜好酒招待,烟、花生、炒米、鸡蛋等更是常见的礼赠,他们享受着一般人没有的待遇。除了正常的迎来送往演奏外,他们还会时不时拿出绝活,比如说风老大、反罗汉、将军令、龙虎斗、河鹰展翅等曲目,给大家助助兴,那时候的氛围是那么的浓烈而幸福。

美文欣赏丨麻洛围鼓,记忆中的那束光

爷爷是一个全能的围鼓演奏者,组成围鼓的大锣、头钵、二钵、鼓、唢呐等样样都会,只可惜我没有继承他的才能,只是扮演过礼兵。犹记得最初当礼兵的情形,小时候的我不太爱说话,胆子也是出奇的小,在爷爷的好说歹说下,冲着礼兵有花生、鸡蛋吃的诱惑,答应跟着爷爷的围鼓队出征,在快要进主人家屋有人的时候,就一直低着头不敢看人,直到演奏结束,才挨着爷爷坐下来......与围鼓相伴的还有山歌,那时候大人小孩都会哼唱几句山歌,聪慧的爷爷也是山歌爱好和收集者,他手写的山歌本放满了两三个抽屉,差不多有十几本。结束劳作的一天,大山的夜很安静,爷爷经常围着火坑边写边唱,我经常坐在边上默默的当个倾听者,时不时问爷爷关于山歌里讲述的故事。关于围鼓,我表弟一家是围鼓世家,小时候经常跟他们一起玩,有时候也拿起爷爷的乐器敲敲打打,可能是用心不够,抑或是花的时间不够,一直没有学会围鼓。后来,随着高中、大学、研究生离家外出求学,关于围鼓的记忆慢慢淡化。

美文欣赏丨麻洛围鼓,记忆中的那束光

关于围鼓的传承,一般是口口相授、手手相传,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很少有教材式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外出打工潮流,留在村里学习围鼓的人渐渐少了,也没有人把围鼓作为一个谋生的手段,伴随着洋鼓洋号等西方乐队的涌现,围鼓面临着边缘化境遇,如今除了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外,能演绎围鼓的年轻人寥寥无几。

今天,看着这帮老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着训练,哪怕他们曾经击打过无数遍,哪怕动作再熟悉,哪怕一听声音就能够找到节奏,他们依然认真的练习着,怀揣着对艺术的尊重,只为给大家呈现最动人最美好的乐章。

这帮老人们,在刚刚举办的张家界首届桑植民俗文化旅游节的舞台上,再次向大家展现了麻洛围鼓的风采,这让我倍感欣慰,也衷心希望这样的机会能够越来越多。于麻洛的围鼓,更多的是深感责任重大,这记忆中的光,不能让它熄灭,应该想点办法让它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这帮老人们,不应是围鼓的尾声,而是围鼓新生荣光的开始。文化振兴之路任道重远,年轻的我们,义不容辞。

文/向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