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丨看文学大咖们如何评价《马桑树下》
发布时间:Dec 21, 2024 | 作者:
研讨会现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2月21日讯(记者 上官智慧 向韬 田锐 通讯员 熊英 邱德帅)12月19日下午,长篇报告文学《马桑树下——红土地上的新故事》(原名:红土地上的年轻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人翘楚60余人齐聚于此,畅所欲言。
大家一致认为,《马桑树下》是对桑植这方英雄土地上革命先辈的深情讴歌,是对桑植新青年传承坚守和创业开拓的高度褒扬,也是对中国新青年面对新形势建功新时代的美好憧憬。
研讨会上,大家不仅谈论《马桑树下》的文学价值,更是围绕这本书的发生地桑植县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各抒己见。大家表示,这种既谈文学又聊文化的研讨会形式极具新颖,也希望能到桑植走一走、看一看,更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这片红土地。
【“大家”谈】
吴义勤:
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马桑树下》是作家方欣来回应时代召唤交出的一份文学答卷。这是一部书写时代的作品,作家在为当代青年立传,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开拓创新的精神。每一个人物的形象都很打动人,平凡的英雄支撑起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现代化的关键在人,作品抓住人就抓住了时代的变化。同时,他认为这部作品文学性强,采访的痕迹很轻,语言处理得很合理,体现了报告文学散文化的一种创作方式。
梁鸿鹰:
中国作协文艺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
这是一部记录时代,鼓舞人民的作品,反映了当下的新气象。书中的年轻人没有口号,都在默默践行新征程。像一个拼图一样,不同的人生选择,只要是金子,无论在哪儿都能发光。未来在年轻人身上,未来之大变革,蝶变的过程很艰难,但是在希望的田野上,有我们桑植红土地上的年轻人在不懈奋斗。
王干
评论家、鲁迅文学奖得主
作者的写作主动转型、转身,从身边事到关心天下事,这是对时代召唤的回答。新时代、新青年、新风貌在红土地上的年轻人这里得到了全面展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桑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研讨会的丰富性,可以感知丰富的地方文化,处处有文旅,红色有传承。
汪雪涛:
《中国作家》纪实版副主任,《红土地上的年轻人》责任编辑
该书谱写了当代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谱系与美好生活画卷,解码了湖南桑植的革命文化与红色精神,深度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通过“年轻桑植”“激情桑植”“时代桑植”的精彩展现,使这座边地小城,放眼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生动的、先进的、独一无二的人类聚居地,为新时代中国城乡发展提供了难得一见的范本。
余三定:
湖南理工学院原院长,湖南省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
从艺术描写的角度看,《马桑树下》这部作品堪称上乘。书中多使用现场采访的方式进行叙述和描写,让读者随着作者置身其间,感同身受。作品写人的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写景虚实结合,富有诗意,让人久久回味。
张梅红:
湖南人民出版社党委副书记
《马桑树下》选取桑植这片红色热土作为样本,叙写新时代的新故事,在当下这个时代特别有意义。我们计划把本书作为一个典型案例、典型样本去打造,争取在出版界唱响乡村振兴的“湖南故事”。
刘哲:
毛泽东文学院副院长
《马桑树下——红土地上的新故事》描绘了桑植县这块热土上奋斗者的群像。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底色,那就是青春。身处新时代,作为青年群体中坚力量的桑植子弟,用奋斗绘就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让青春在为家乡、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舒文治:
岳阳市作家协会主席
在书中,我们可以遇见一群时代好青年,看见一个时态叠加而蕴含丰富的活力中国、美丽中国样本。文学和青春相互照亮,使得我们关于两者的话题可以及物生根。这类主题创作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品位,不断向着“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靠近。
朱开见:
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如果有人问我,怎样才能写好报告文学,我建议好好读一读方欣来的长篇报告文学《马桑树下——红土地上的新故事》,它可以作为一个样本,为写好中国故事提供借鉴。这也是这部报告文学难得的价值。
责编:上官智慧
一审:上官智慧
二审:田育才
三审:宁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