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你了解的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发布时间:Feb 5, 2021 | 作者:张家界市文化馆


“不看阳戏,你等于只了解半个湘西”

——沈从文
其实不止阳戏
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

小编带你一起来看

1.webp.jpg

张家界少数民族风情浓郁,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深厚。全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大类、818项,有桑植民歌、张家界阳戏等国家级项目4项,张家界高花灯、鬼谷神功等省级项目16项,永定元宵灯会、慈利汉戏等市级项目85项。另外, 慈利板板龙灯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


桑植民歌
图片

2.webp.jpg

桑植民歌起源于原始农耕时期先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歌谣,是湖南省桑植县百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传唱、累积起来的民间音乐文化品种,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桑植民歌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曲调丰富、形式多样。
3.webp.jpg

2006年,桑植民歌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中国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歌之乡”,2011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最具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4.webp.jpg

《四季花儿开》、《门口挂盏灯》、《冷水泡茶慢慢浓》、《马桑树儿搭灯台》等经典曲目也是朗朗上口,耳熟能详。


张家界阳戏
图片

5.webp.jpg

俗称“杨花柳”,起源于明末清初,受巫风楚声熏软孕育,慢慢地在傩仪、傩祭、傩愿戏乃至民歌的演艺之中不断进化,脱颖而出,至清朝中叶臻于成熟,至今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成为本土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

6.webp.jpg

7.webp.jpg

阳戏最显著的特点表现为“金钱吊葫芦”的唱腔,正调的唱法必须用真假嗓相结合,唱词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这种唱法即为“金线吊葫芦”。它是张家界阳戏区别于其它任何地方阳戏的关键之所在,这是土家人把大山号子融进戏剧的最为独特的唱法,新奇古怪,极具音韵的穿透力,为中国古代戏剧之一绝。阳戏风格独特,韵味无穷,被专家誉为“三相一绝、五溪奇葩”。阳戏这一地方戏曲瑰宝,现已成为全国的稀有剧种,是张家界民族文化的代表作。

8.webp.jpg

2006年,张家界阳戏被评为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2011年,被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白族杖鼓舞
图片

9.webp.jpg

桑植白族仗鼓舞的产生大约在元朝初期,是一种民族特色舞蹈。桑植白族仗鼓舞套路多,有“硬翻身、兔儿望月、霸王撒鞭、狮子坐楼台”等“九九八十一套路”,灵巧多变。起舞时,人们手持仗鼓,以“倒丁字步”为步伐,三人一组,鼎足而立。

10.webp.jpg


土家族撒叶儿嗬
图片

11.webp.jpg

土家族撒叶儿嗬,汉族称“跳丧”,又叫“打丧鼓”。是土家族民间悼念死者,为死者送行的一种隆重的送葬仪式。土家族撒叶儿嗬作为土家族的祭祀舞蹈,曲牌丰富,其唱腔古老,舞姿粗犷,是土家人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

12.webp.jpg

它表达了土家人的生死观和宇宙观,保留了渔猎时代和农耕文明的生活画面,积淀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遗存,因此,它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慈利板板龙灯
图片

13.webp.jpg

板板龙灯始于宋朝,流传于慈利县龙潭河镇一带,已传承一千多年。板板龙灯的龙头龙尾均用竹篾扎制而成,内装蜡烛底盘,外表用皮纸裱糊。龙身则由若干块木板连结,每块板长六尺九、宽五寸、厚两寸,上安装八方灯笼五盏,内燃蜡烛;板中下装手柄,两端凿有圆孔,相邻灯板由木楔插入圆孔连接,人少时可连数十节,人多时可连数百节。

14.webp.jpg

参演队伍少则三四百人,多则可达二千余人。目前,板板龙灯已成为当地群众自编自演的大型体育文化艺术。2020年,慈利板板龙灯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


张家界高花灯
图片

15.webp.jpg

发祥于永定区沅古坪镇及周边地区,也称高皇灯。表演队伍由十二至二十四人组成。高花灯的“灯”代表光明幸福,十二个灯表示十二个月,月月平安无事。

16.webp.jpg

到了夜晚,在灯笼里点上木油蜡烛,一人举一个灯笼,一眼望去,流光闪烁,尤如银河戏舞,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张家界高花灯舞的花式有“太极图”、“双龙出洞”“二龙戏珠”、“荷花出水”、“烈马回头”、“半边月”、“九连环”、“踩棋盘”等几十种队形。它有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舞蹈代表,延继着中国舞蹈的血脉,被舞蹈界称为“中国舞蹈史上的活化石”。

17.webp.jpg

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张家界高花灯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张家界泼水龙习俗
图片

18.webp.jpg

又叫“泼水龙灯”,唐朝时由移居本地的白族兴起。随着时光流转,逐步演变为土家族用于境内久晴不雨、旱魔肆虐时干旱求雨的一种特殊习俗。

19.webp.jpg

土家人用鲜粽叶做龙须,用葛藤、黄荆条、松树枝做龙身,分成9节、11节、13节、15节等不同长度,由9至15人参加舞龙;伴着锣、鼓、唢呐的铿锵乐曲,一人持“宝”在前,龙舞欢腾,周围观赏的群众则用脸盆、水瓢、锑桶等容器盛水围绕龙身泼浇凉水。这样边舞边泼水、越泼水龙舞得越欢,预示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场面欢乐喜庆,风趣幽默。现流传下来《二龙抢宝》、《蛇蜕皮》、《乌龙绞柱》、《蛇沾洞》、《龙戏水》等50余种动作玩法。

20.webp.jpg

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张家界泼水龙习俗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张家界鬼谷神功
图片

21.webp.jpg

又名大庸硬气功,是集硬气功、武术、拳术于一体的综合武术形式,源远流长,精深博大。既可用于实战,又可用于健身,在中国武术界独树一帜。传说鬼谷子在天门山鬼谷洞隐修授徒,炼丹修行,苦研“掸术”、“武功”,悟得“鬼谷神功”。

22.webp.jpg

张家界鬼谷神功由《腹卧钢叉》、《卧刀床碎石》、《单指钻砖》、《银枪刺喉》、《头顶碎石》、《胸前吊砖》、《头顶碎石》等二十余套程式组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大庸县官黎坪土家族村民赵继书两次随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卢森堡、意大利、比利时、罗马尼亚、英国、法国、马耳他等欧洲国家出访表演。鬼谷神功通过多年来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张家界旅游文化的一大亮点。

23.webp.jpg

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张家界鬼谷神功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桥头杖头木偶戏
图片

24.webp.jpg

杖头木偶戏这一古老文化艺术是桥头乡丁家坡丁氏祖先历经七代传承所保留下来的一项独特剧种,它具有独特的舞台装饰和演唱形式,版本多样、唱腔优美的艺术风格。

25.webp.jpg

杖头木偶戏的唱腔全部为汉腔,分南、北二路、三眼、南反、北反、四平、一字肖眼等版式。高腔分唢呐吹奏,如:红南袄、四朝元、北调、香罗代、清水令等十几个曲牌优美动听,深受观众喜爱。辅以动作表演,讲究形神兼备,其技法难度大,具有不可替代的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等价值。是湘西少数民族融合的纽带,是张家界土家族传统戏剧的一朵奇葩。

26.webp.jpg

201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杖头木偶戏(桥头)为湖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7.webp.jpg

28.webp.jpg

29.webp.jpg

30.webp.jpg

31.webp.jpg

旅游是形,文化是根和魂。近年来,张家界举办“2017桑植民歌节”、“2019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暨桑植民歌节”、“2020“中国·张家界”首届世界遗产摄影大展”等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让自然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珠联壁合,熠熠生辉,张家界必然出彩。


来源:张家界旅游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