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原生态音乐进京展演 大山里的歌声唱响都市时尚空间
发布时间:Oct 13, 2021 | 作者:张家界市文化馆
10月10日下午,一场主题为“非乐时光 遗韵国潮 湖南省张家界市原生态音乐展演”的演出亮相北京国际音乐节,在颐堤港购物中心冬季花园为观众奉献最为纯正动人的“张家界之声”。传承者载歌载舞集中展示张家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风貌。
本次音乐展演中,观众欣赏到包括张家界阳戏传习所、张家界市文化馆农民溜子队、“扎扎朵”组合、“歌梅拉”组合在内的多支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团体和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带来的精彩表演。精心策划的六组异彩纷呈的节目中,有超过两千年历史、表现劳动场景的“桑植民歌”,有富于土家族特色、喜庆热闹的“打溜子”,有被认定为中国首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歌曲的《幺姑嫁》,还有唱腔自成体系、剧情引人入胜的“张家界阳戏”片段。
“桑植民歌”国家级传承人尚生武是首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据他介绍,桑植民歌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它取材自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描绘了劳作场面、男女爱情、民俗传统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既有高腔、平腔等山歌,也有明快活泼的小调,体裁多样。桑植民歌的曲体同样丰富,有的绵长往复,有的只用三个字或者半句话。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以桑植县城为阵地,广收学徒,不断地将桑植民歌传授给徒弟,我生长在高山上,晚上的时候靠着火塘,有人讲故事,故事听累了,就让我上去唱唱歌。所以我从七八岁就开始唱歌。”桑植民歌是千百年来靠祖祖辈辈口传心授才保留下来的。作为桑植民歌的传承人。我都是免费收徒,只要你爱唱山歌,我就教你。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认识到桑植民歌的价值,并邀请我们演出,“重庆的天坑、张家界的景区里我都唱过山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这门艺术。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相关部门从老艺人那里用文字记录整理近万首山歌,其中有500多首优秀歌曲陆续收录到专辑里。县里面很重视桑植民歌的传承,要求中小学必须教山歌民歌。”
据张家界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副局长李慈忠介绍,此次进京演出的队伍有51个人,其中包括40多位演员和部分传承人,年龄最大的近80岁,最小的只有16岁。
张家界市文化馆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覃大钧在采访中表示,传承之路非常的艰难,由于受到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民间的东西传承不容易。非遗传承一定要打破地域界限,“非遗传承需要平台,这也是我们这次来北京的主要原因之一,哪里有演出哪里就有我们的身影,哪里有活动哪里就有我们的足迹。了解我们的人越多,我们的价值就越高。”
在过往的二十三年间,北京国际音乐节不但聚焦古典音乐艺术,还在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音乐作品方面不遗余力,不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了聚焦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中国概念”版块,还坚持邀请全国各地优秀艺术团体登台展示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从1999年的第二届音乐节上亮相的“西藏传统民族音乐会”、到2017年第二十届音乐节重磅闭幕音乐会上云南小水井农民合唱团的惊艳表演,再到对于民族管弦乐、地方戏曲的持续关注,音乐节始终致力于打造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平台、将五千年泱泱大国丰厚的音乐艺术资源呈现给全球观众,彰显了新时代艺术机构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北京国际音乐节希望以此次演出为契机,在未来进行更多以地域为主题、展示全国范围内与音乐表演艺术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打造“非遗”音乐品牌,为北京观众奉献更多带有历史底蕴和人文风情的音乐演出。
摄影:张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