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优先 赢得发展未来——张家界市永定区“乱” 与“治” 的辩证法
发布时间:Nov 8, 2022 | 作者:
坚持生态优先 赢得发展未来——张家界市永定区“乱” 与“治” 的辩证法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11-08 07:52:54
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习近平2021 年2月3日至5日赴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的讲话
“仙境张家界,魅力永定区”。
张家界市永定区地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核心区域。距离城区8公里的天门山,因自然奇观天门洞而得名。因其临风独尊的气质,被誉为张家界之魂,秀丽风景驰名天下。这风景,既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也得益于地方政府和群众的精心守护。
雄奇的天门山全景图
挖山?护山?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矛盾
永定区绿水环绕、青山绵延,澧水河穿城而过,天门山巍然耸立。绿色生态,是永定区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区内有自然保护区7个,森林覆盖率74.12%。全区总国土面积2169.03平方千米,生态红线总面积为533.65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24.60%。2020年,空气环境优良率达95.9%。区内拥有国家级旅游景区10处,其中:5A级1处、4A级1处、3A级8处。境内物种资源极为丰富,有娃娃鱼、中国鸽子花、银杏等国家二级珍稀保护动植物20多种。
天门山上云海翻涌,宛如仙境
但是,守护这一方宛如仙境的宝地,并非易事。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张家界市的旅游产业就已经起步,但当时旅游业对经济社会的整体带动作用还是十分有限。因而,在究竟如何“靠山吃山”的问题上,永定区当年也面临着艰难的发展路径选择。
传统农业缺乏上升空间,旅游产业缺乏开发资金,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将眼光聚焦到了发展工矿业上。一方面,当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在全国是一种潮流;另一方面,永定区的山上也的确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具备开矿办厂的先天优势。
尤其是天门山周围蕴藏着大量的镍钼矿,只要开采,便可来快钱。因此,一些同志纷纷力主发展矿业,坚持开发镍钼矿。然而,矿山开采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一样。
从2004年开始,永定区天门山景区周边出现非法开采镍钼矿的现象,到2008年时最为猖獗。当年参与整治工作的负责人介绍,其情形可以用“五千五万”来形容:天门山区域5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非法开采矿洞达1355个,山体满目疮痍,严重程度可谓是“千洞万孔”。天门山区域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了非法开采,有钱自己开矿,无钱邀人入伙开矿,参与程度可说是“千家万户”。天门山区域非法开采人员高峰时达数千人,规模之大可称是“千军万马”。整治工作难度大,风险多,执法人员有30多人被非法采矿人员殴打致伤,整治历程可讲是“千难万险”。参与整治工作人员日夜驻点坚守,上山巡查,没有节假日,工作难度可道是“千辛万苦”。
利益之争一度演变为尖锐的社会矛盾,乡风坏了,青山秃了,人心凉了。曾几何时,走进山里,昔日的青山,变得满目疮痍,矿渣堆积,污水遍地,破坏程度触目惊心。愈演愈烈的非法开采镍钼矿现象引发群众强烈反感。
经过认真、深入的调查研究,永定区委、区政府痛彻感悟,在永定区,开矿这个钱赚不得,赚了就是在糟蹋上天的恩赐、败坏祖宗的基业、断送子孙的饭碗。
治理!守护!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的融合
让当地老百姓放弃唾手可得的财富,难度可想而知。不痛不痒的劝解与引导作用甚微。需要厘清思路,需要科学规划,更要措施上的铁腕和决心。
在工作思路上,永定区委、区政府成立镍钼矿环境整治办,按照“保持高压、改进方法、多管齐下、联合整治、堵疏结合”的工作思路,突出炸、查、抓、判与巡、围、守、堵相结合的综合整治措施,全区非法开采镍钼矿严峻形势得到根本性好转。
在组织领导上,区委书记、区长一线指挥,所有区委常委包片领办任务,组建200余人的专班日夜值守、巡山检查,相关乡镇(街道)会同公安、武警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重点打击处置非法盗采行为。
在整治力度上,关停并销毁非法镍钼矿开采点20处,捣毁1000多个已挖矿洞,查封矿井3000多个,先后将20余人移送司法机关,判处有期徒刑最高的达12年。纪检监察部门立案7起。全区所有可炸矿洞都已炸毁,封闭矿洞无一处复开,新开矿洞为零,几年来一直整治不下的顽疾已得到根本控制。
在生态恢复上,区整治办将被破坏的山林、耕地、水利、交通设施情况调查清楚,落实到人,责成辖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予以恢复。引入环保科技企业对已销毁开采点进行综合整治,阻断废渣对周边土地和地表水的影响,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永定区在开展矿山治理的同时,持续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治理中加强守护,在守护中持续治理,系统开展生态文明创建工作。
水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全面落实“河长制”,澧水干流出入境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涉大鲵保护区23座小水电站全部关停退出,全区14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全部运营,1177艘捕捞船舶全部上岸,拆除饮用水源保护地网箱养殖面积2.4万平方米,67条河流、88座水库、4处澧水骨干水电工程纳入河长制管理。
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市城区砖瓦厂全面关停,城区外砖厂全部使用低硫煤,市城区非工业燃煤锅炉全部取缔,VOC污染源调查和锦泰、华云等24家汽修厂VOC治理项目全面完成,2020年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9天,优良率达95.9%,国家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创建成功。
土壤污染防治有序开展。制定污染地块分期分批治理计划,43家危废(医疗废物、废矿物油等)产废单位及1家危废收集单位全部实现规范化管理。西溪坪办事处庄家峪村镍钼矿废渣重金 属污染整治工程、南庄坪办事处茅坪村锌镉矿渣处理与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
永定区注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良性发展。成立了由区委书记挂帅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建立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工作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了全区绩效考核,出台了《张家界市永定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张家界市永定区生态文明创建暨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考核评比办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区推进实施方案》《张家界市永定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等,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生态环保规划体系和推进机制。
绿色!金色!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铁腕治理入手,科学规划引领,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绿色发展,永定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老百姓习以为常的绿水青山,成为梦寐以求的金山银山。
传统山水景区向现代旅游转型。被誉为“武陵之魂”的天门山,依靠自身资源优势,凭借其险峻山势及特殊地貌,建成了99道弯世界公路奇观、世界最长高山索道、玻璃栈道等经典特色旅游项目,成功策划举办了飞机穿越天门、徒手攀爬、高空钢丝、翼装飞行世锦赛等系列活动。
“武陵之魂”———天门山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古朴农耕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视觉的震撼和感官的欣悦,尽在张家界之魂———天门山。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成功典范,成为永定区、张家界乃至湖南面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同时,永定区持续加大民族村寨、休闲度假、生态民宿、户外运动四大乡村旅游发展力度,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家餐饮、田园休闲、土家民俗等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石堰坪、马头溪、马儿山等乡村旅游人气持续高涨,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产业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2021年上半年,全区共接待游客1483.4万人次,同比增长123.66%,实现旅游总收入190.55亿元,同比增长190.54 %,旅游产业的转型正在不断释放发展红利。
“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这样评价茶产业。在永定区,张家界莓茶的生态产业致富模式,显示出这一片叶子的威力。
张家界莓茶,是在张家界区域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中生长、繁衍的藤茶品种。永定区充分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把莓茶作为“一县一特”的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制定《永定区张家界莓茶5111行动计划》,出台系列支持政策,推进“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致力打造“张家界莓茶”区域公共品牌。全区莓茶种植面积已达10.6万亩,专门从事莓茶种植的生产经营主体已达100余家,综合年产值突破15亿元。
莓茶产业成为永定群众快速脱贫、稳定致富的重要渠道
同时,永定区把莓茶作为推进产业扶贫、增强造血机能、助农稳定增收的富民产业来打造。几年来,张家界莓茶产业已成功带动山区7000多户农户4万多名农民靠种植、加工莓茶脱贫,实现近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参与张家界莓茶产业发展的农户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莓茶产业成为永定群众快速脱贫、稳定致富的重要渠道。
围绕张家界莓茶开发,永定区已树立茅岩莓、土家贡、天门郡、灵洁、神堂莓等41个品牌,开发出了面膜、牙膏、含片、黄酮口服液等系列深加工产品,张家界莓茶先后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上海茶博会“创新养生茶”金奖等多项荣誉,永定区被授予“莓茶之乡”称号。
青山绿水与土家民族文化有机结合,乡村文旅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马头溪是千年古村落,一度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成为贫困村。2015年开始,马头溪村在区委办驻村帮扶下,依托风景秀丽的绿水青山,保留完整的128栋独特土家吊脚楼和丰富的“匠人文化”,深度挖掘“山水+文化+旅游”的乡村发展模式,开通了沿溪游步道、自行车道,建成了杨梅基地、木榨油坊、花海园、农家乐、特色客栈。
马头溪村“苏木绰”土家风情村寨
马头溪村作为土家风情保留完整的原生态村落,以绿色为底色,融入“苏木绰”土家风情。2019年入选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游客达3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1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1680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00元,全村于2017年底全部脱贫。
马头溪村的成功是乡村振兴的典范。如今马头溪村所在地王家坪镇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和特色少数民族文化,实现快速发展,成为永定区发展全域旅游的样板。
永定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绿色发展,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绿色经济同步发展的特色之路,赢得了当下,更赢得了未来!
2020年底,生态环境部公布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永定区成为湖南省唯一入选单位。
【专家点评】
举世闻名的张家界天门山风景区,也曾经历过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交锋,宛如仙境的绿水青山也曾 遭遇过令人痛心的破坏与污染。值得欣慰的是,这种状 况得到了及时纠正。在其中,决策者的睿智与担当,政策措施的果断与坚决,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也许会牺牲一点当下利益,但最终,会赢得长远的未来!
来源:《风景这边独好》———湖南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2021)